目 录
前言.................................................................................................... 1
一、目的............................................................................................ 1
二、任务............................................................................................ 1
三、采用标准.................................................................................... 1
四、监测网建设................................................................................ 2
五、监测情况.................................................................................... 3
六、结论和建议................................................................................ 6
红旗欣居B、C区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原红旗村地域,处于巡司河以西、京广铁路以东、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以北、建安街西延线以南,呈南北向不规则条带状。B、C区由北向南排列,各有11栋18层住宅楼,为还建房项目。该区域下伏基岩为青菱地区第二覆盖型灰岩条带。
2011年5月5日凌晨1时许,红旗欣居B区内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塌陷坑呈椭圆形,长轴29米、短轴24米、深约10米,影响范围直径56米。
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武汉市国土和规划局洪山分局及湖北长虹红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承担武汉市洪山区红旗欣居B、C区岩溶地面塌陷监测预警工作。
通过建立红旗欣居B、C区岩溶地面塌陷监测网,监测该区域地面形变,为岩溶地面塌陷预警与避让提供依据。
1、每月一次对地面形变进行监测,变化较大时加密监测;
2、编制监测报告,为岩溶地面塌陷预警与避让提供依据。
采用的技术标准见表1。
技术标准汇总表 表1
序号 |
标准编号 |
标 准 名 称 |
1 |
JGJ 8-2007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2 |
GB50026-2007 |
《工程测量规范》 |
3 |
GB/T24356-2009 |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
为了对岩溶地面塌陷监测预警,建立了以地面变形监测的监测网。在非岩溶发育区(或塌陷区外围)B、C区各布设基准点2个,B、C区岩溶发育区各布设监测墩5个,组成岩溶塌陷地面形变监测网。
监测网布置图见下图1、2。
图1.B区岩溶塌陷地面形变监测网布置图
图2.C区岩溶塌陷地面形变监测网布置图
地面沉降监测网采用二等水准方法测量,为DINI12T电子水准仪测,水准线路为闭合线路,观测结果带权平差。监测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规程执行。
经过3个月的自然沉降期,2013年9月2日,我站对基准点与湖北长虹红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标高标准点(位于A区)进行了联测,并对红旗欣居B、C区开展了岩溶塌陷监测的首测(其中JZ03点因积水10月10日首测),10月10日、11月4日、12月3日进行了3次测量监测。
水准路线总长为2.2km,经计算,高程闭合差均在±1.00mm内(规范容许闭合差为±5.9mm),每千米水准测量的高差中误差为±0.370mm,容许中误差为±2 mm。水准测量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经对观测值采用带权平差方法求得各监测点的高程,与前次测量结果对比,求取地面变形沉降量。监测数据及结果见表2、3。
监测数据一览表 表2
地点 |
点 号 |
高 程(m) |
备注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B区 |
JZ01 |
23.31423 |
23.3143860 |
23.3136475 |
23.31348625 |
检查
基点 |
JZ02 |
23.27910 |
23.2791000 |
23.2791000 |
23.2791000 |
基准点 |
J1 |
23.24342 |
23.2444830 |
23.2423975 |
23.24151125 |
|
J2 |
23.23685 |
23.2372440 |
23.23513 |
23.23316125 |
|
J3 |
23.46891 |
23.4693500 |
23.4674775 |
23.46555625 |
|
J4 |
破坏 |
/ |
/ |
/ |
|
J5 |
23.48076 |
23.4806710 |
23.480675 |
23.48044625 |
|
C区 |
JZ03 |
/ |
22.79995 |
22.80028 |
22.80063714 |
检查
基点 |
JZ04 |
23.05060 |
23.05060 |
23.05060 |
23.05060 |
基准点 |
J6 |
23.20357 |
23.20075 |
23.19812 |
23.19609429 |
|
J7 |
22.92182 |
22.91843 |
22.91564 |
22.91296071 |
|
J8 |
23.09042 |
23.08966 |
23.08909 |
23.08883286 |
|
J9 |
23.07715 |
23.07671 |
23.07632857 |
23.07640143 |
|
J10 |
23.19701 |
23.19749 |
23.19750 |
23.19777357 |
|
地面形变一览表 表3
地点 |
点 号 |
沉降(mm) |
累计沉降(mm) |
沉降速率
(mm/d) |
备注 |
10月 |
11月 |
12月 |
B区 |
JZ01 |
0.156 |
-0.739 |
-0.161 |
-0.744 |
-0.008 |
检查
基点 |
JZ02 |
/ |
/ |
/ |
/ |
/ |
基准点 |
J1 |
1.068 |
-2.085 |
-0.886 |
-1.904 |
-0.021 |
|
J2 |
0.399 |
-2.114 |
-1.969 |
-3.684 |
-0.040 |
|
J3 |
0.445 |
-1.872 |
-1.921 |
-3.349 |
-0.036 |
|
J4 |
破坏 |
/ |
/ |
/ |
/ |
|
J5 |
-0.084 |
0.004 |
-0.229 |
-0.309 |
-0.003 |
|
C区 |
JZ03 |
/ |
0.337 |
0.354 |
0.687 |
0.013 |
检查
基点 |
JZ04 |
/ |
/ |
/ |
/ |
/ |
基准点 |
J6 |
-2.824 |
-2.631 |
-2.021 |
-7.476 |
-0.081 |
|
J7 |
-3.391 |
-2.784 |
-2.684 |
-8.859 |
-0.096 |
|
J8 |
-0.756 |
-0.572 |
-0.259 |
-1.587 |
-0.017 |
|
J9 |
-0.438 |
-0.379 |
0.073 |
-0.744 |
-0.008 |
|
J10 |
0.483 |
0.014 |
0.272 |
0.769 |
0.008 |
|
经测量,C区J6、J7累计沉降较大,分别为7.476、8.859mm。两点每次监测沉降量较为稳定且渐次减小,无大的突降,日平均沉降量分别为0.081、0.096mm。据此分析认为:两点处地面自然沉降期未满,或者因距离建筑物较近,由建筑物附加沉降引起。其他监测点无明显沉降。
结合我站其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无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监测区近期发生岩溶塌陷的可能性较小。
1、无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监测区近期发生岩溶塌陷的可能性较小。
2、建议提供邻近建筑物监测数据,以利对比分析。
3、建议加强对监测点进行应有的保护。